0%

只有悲伤是真实的?不完全是《流浪地球2》影评(带剧透)

终于在2023年的大年初一完成所有的庆祝仪式后,去看了期待已久的《流浪地球2》!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令人感到激动人心的电影了,更不用说是国产科幻片这种稀有题材。
4年前的《流浪地球》是让人感到真诚且惊艳的作品,如今原班人马的正统续作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激动呢?

全程无尿点看完了,没有第一时间写影评,因为但凡写的多一点势必会剧透,所以晚点再写。

叙事风格和世界观

电影一反上一部历经磨难修成正果的的公路片叙事风格,改用编年体的叙事节奏,仿佛一部真实的来自未来的历史纪录片。
这个叙事角度,可以说完全不同,截然相反了。

于微处见大世界

第一部到视角大部分时间是跟着主角团队走的,像是管中窥豹,虽观众所见故事线有限,但在简单的故事后面,是导演塑造的庞大的世界观。

以至于在看的时候就能让人不停的在脑补:在流浪时代,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吃什么,穿什么,通行娱乐是用的什么方式?他们经历了什么?

世界观里的自洽是科幻片很重要的一点,尤其是硬科幻,硬科幻可以不符合现实,但是不能不和自己的设定自洽。
只有符合自身设定的科幻片,才会让人感觉到真实。

因此,虽然影片中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依托于大量的主角视角,让观众从更多的细节(上课时候的投屏出来的风景,蚯蚓饼,极端低温的地表建筑)处,脑补出一个真实的流浪地球时代的世界。

而后,又依托于这些扎实的设定,让这个世界中发生的冒险故事让人感觉到无比真实和吸引人心。

宏大叙事风格

第二部调转180度,直接使用编年体风格,真的有让人感觉像是纪录片了。
但是用这种通过跨度几十年的编年体叙事节奏,在左下角标明时间进程的风格,感觉除了纪录片真的很少有其他电影会用。

hhh,真的不知道导演是不是被刘慈欣那句“好的科幻片应该更像历史的纪录片“带沟里去了。

不否认历史的厚重感的气质重要性,但历史的厚重感是从哪来的?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是一件很关键的转折点,是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回过头来审视的,也许在当时也只是感觉稀松平常的一天。

对于未来历史纪录片(姑且称作球2这种风格的科幻片吧),在故事时间线上,需要更多的草蛇灰线等伏笔进行收尾呼应了。
一旦失去剧情时间线上巧妙的呼应设计,一不小心就会给人有流水账即视感。
这种对于导演叙事节奏和情节设计拿捏是很重要的

球2中的多线关联相比球1的空间站线和地面线,弱了那么一丢丢。

相比球1的视角给盲人摸象的感觉,以小见大,且并不知道大有多庞大的无限遐想。
宏大叙事风格,很难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反而会限制想象,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故事中表现的所有事情就是整个启航之前的全部关键事情了,进而是以大见小了。

只有悲伤是真实的?

在这部电影中,最能打动我的,不是老航天集体站出来主动牺牲的时刻,而是刘培强流落月球打算放弃生命时,戳头盔的那两下。
除了前面大量的细节铺垫,这个简单的习惯性动作,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最好体现,也是打动人心的重要细节。

这种感觉就是这种只在世界尽头,于茫茫人海中寻你擦肩而过,以为错过最后一眼,却抬头突见最后一眼背影的一波三折。
这其中也难以让人是言惊喜,还是难受了。

为什么短短的这段剧情,会让人感觉超出其他所有剧情设计呢?

这里拿图恒宇和女儿图丫丫的情感带来的共鸣,和刘培强师徒做一个比较。
相比之下,我感觉这段剧情张力要大很多。

  1. 反桥段:
  • 刘:相比各种爱情片在人海中能够准确偶遇的桥段,遇不见才是大多数的人生。这个反桥段设计很合理,也为后面那种特殊的精神相会的设计所动容。
  • 图:车祸桥段,emmmmm,韩剧都用烂了吧。。导演偷懒了。
  1. 剧情铺垫:
  • 刘:有大量的剧情铺垫。
  • 图:只有车祸回闪。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细节。完全为故事线服务了,没有为情感做更多的铺垫(数字生命线的图恒宇角色注定了其必然是一个悲情角色)。

这里不得不又把《星际穿越》拿出来了。
很多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把刘德华对着实际没有内容现实的空屏幕哭泣表达对女儿的思念的的这段无实物表演
联想到
马修麦康纳在空间上看错过儿子一生的留言的那段无实物表演。

而把刘培强流落月球的和师傅精神相会的这段剧情,联想到
库珀在开车离家,掀开副驾驶座位上的大衣看女儿有没有躲在下面的表演;

前者情感共鸣相差甚远,后者相差不多。
但也不能说刘德华的演技比不上马修麦康纳。
只能说宏大叙事风格和电影时长的节奏上,牺牲了太多的细节铺垫,导致最后的情绪共鸣难以面面俱到,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点。

说起来,曾经也有人吐槽《星际穿越》中爱能拯救世界的剧情表现太不科学。

所以一部科幻片是科学和特效重要还是人类的情感表达和细节重要?
或者极端一点,一部科幻片,可以没有人吗?

借用《流浪地球2》中的一句台词"记住,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没有人文精神表达的科幻片那也真的不是电影了(至少不是给普罗大众看的商业电影)

科幻片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始终还是以人文精神表达为核心的。
人永远是文学创作的主角,因为一个人才能和另一个人共情,是作为人文精神表达最好的载体。

而从现实角度来看,特效镜头众多的科幻片,其市场支持会变得尤其重要,因此能够被大众所理解接受的情感共鸣表达也很重要
(说人话,要能让大家看懂,觉得好看)

因此,高级高雅但是不高贵的故事表达方式,才是一个好的科幻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大部分电影)

来个高雅高级且高贵的反例:《银翼杀手2049》(这电影能隔40年拍续集我是没想到的,和前作一样的优秀,也和前作一样的不被市场买帐)

聊点电影之外的

在《流浪地球》中除了世界观,各种大量的反桥段设计也是令人津津乐道的。
更不用说最重要的的反桥段设计所衍生出来的核心价值观:于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完全相反的饱和式救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有被广泛议论的文学创作作品,背后的人文表达也不再单纯了,更多的包含的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斗争时时刻刻没有停息过。

什么是普世价值?什么是freedom and democracy?
谁的意识形态输出强大,谁就定义了它。

我向来不反对能够团结一切年轻人,甚至全人类的力量。
想想在电影中,人们为什么为了百年以后的子孙后代要团结一致,牺牲当下自己的生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真的需要牺牲多数人拯救少数人,从而拯救人类的时候,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是被牺牲的那一个。

而牺牲多数人拯救少数人,这件事在近代史上是真实发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多数人都看不到他们所为之奋斗的美好明天了。

虽然从个人角度上来看,还是前一部更激动人心,
(不过里面有种种因素,势如:
引入数字生命概念,但是探讨也是点到为止,不够深入)但这也是拿小破球自己和自己比!

作为一部更能被引起广泛议论的科幻电影,相比只能在国内引起了了无几讨论的《满江红》
(除了最近的票房讨论比较多,同样也看了,只是懒得给它写影评,就像是一个标准的高考模版作文,最后那个集体诗朗诵的点题之笔,你不能说它不好吧,但是真的是原地尬飞天)。

无论是从作为一部足够有诚意,视效丰富,剧情信息量巨大的科幻作品,
还是电影工业更需要努力真诚的作品

我们都更需要的更多的"流浪地球"!